前言: 非常基礎的東西也是影像創造開始,搞懂如何開始就能如何改變,下列文章從一名網友所翻譯ken攝影家的觀點,
   講的都是非常重點的東西,所以我想把他留存起來,遇到問題在回頭看看文章的觀點,就能立即改善現況。

--------------------------


1、如何選擇最銳光圈(Selecting the Sharpest Aperture)

Ken認為,選擇鏡頭的光圈檔位遠比選擇鏡頭重要。

鏡頭的銳度隨著光圈的變化而變化相當大,除了這篇文章他用了尼康的50/1.4作測試對比外,他還有好幾篇文章作過類似的測評。

Ken指出,大部分鏡頭最銳的檔位是位於其最大光圈收兩檔的檔位至F8之間。

至於鏡頭的MTF曲線,Ken的觀點是:據他所知,只有Schneider發布的還有點意義,至於Nikon, Canon和Sigma發布的MTF曲線是毫無意義的,不能依此進行對比然後進行購買決策。

關於光圈的檔位需要說明一下,以我的觀察,很多人包括一些老手對這個不是很清楚,他們經常以為F1.4撥到F1.8就是收了兩檔了。事實上,這是錯誤的。

關於光圈的檔位,D700用戶Matthew Cole在他的博客有一篇非常詳細的文章作了介紹,原文鏈接是A Tedious Explanation of the f/stop。

具體而言,光圈的檔位序列是:F1.4->F2->F2.8->F4->F5.6->F8->F11->F16->F22

每一檔之間只需要乘以1.414的係數,這樣你就可以算出你手頭上的鏡頭的最銳光圈範圍了。
--------------------------------------------------------------------------------------------------------------------------------------------------------------------------------------------------------------------------------------------------------------------
2、什麼是快門速度、光圈和ISO?

快門速度是指相機對照片保持曝光的停留時間。這裡我可以簡單地插下我的看法:快門的英文為Shutter(在相機轉輪上縮寫為“S”,即快門優先模式),這個單詞一般情況下就是指百葉窗,它在相機裡就是一個快門簾,快門速度其實就是這個快門簾打開與關閉之間的曝光時間。 Ken認為,大部分的快門速度只是一秒鐘之中的一小段時間,其他時候則需要根據情況可以延長到幾秒或幾分鐘。 Ken指出,快門速度主要是與拍攝主題的運動速度有關,可以通過不同的快門速度實現不同的表現目的。隨後他簡單說明了一些常見的快門速度,比如1/30的快門速度表現流水的自然形態;1/500的快門速度則能定格一切運動的拍攝對像等。他的這些關於各種拍攝對像用多少快門速度種種說法被一些Ken迷們整理成貼子,而我的辦法就是通過收集圖片數據庫的辦法來搞,把一些運動的拍攝對象(流水,飛機,這種鳥那種鳥等等)歸類,然後觀察這些照片的快門速度,形成大致的範圍,其實只要有一定的實踐與歸納基礎,就徹底明白這個快門速度的概念和一般的拍攝技法了。

光圈是指相機虹膜對照片打開的寬窄程度。很容易理解,這個光圈打開越大,進的光越多(就像快門越快,進的光越少一樣),只不過這種曝光量越大,在F值上通常是數字越小。跟快門一樣,光圈也是一個曝光的問題,只不過快門是控制的是曝光的時間,而光圈控制的是曝光的空間,時間與空間的組合就是通常所說的曝光組合。 Ken在這裡談到景深這個概念,即有多少對像在焦內(How much is in focus)。他說,小光圈比如F16這種比較容易將所有對象形成景深。

ISO是指相機對光線的敏感度。 Ken提到一句,ISO在八十年代及之間是叫ASA。在他的文章裡用快ISO代表高ISO值,慢ISO代表低ISO值。慢的ISO一般是ISO200,用這種值一般是因為它能提供無燥點的畫質;快ISO一般是像ISO800或ISO1600這樣的數值,在這種情況下能使用更快的快門速度和更小的光圈,但會增加更多的燥點。他順便提了句說現在的單反在ISO1600一般都有良好的表現。 Ken在另外一篇貼子裡談到他選擇尼康而佳能的一個最大的理由就是佳能一直沒有自動ISO,“佳能還停留在上世紀70年代的水平”,他的這篇文章下回再作分解。 。 。 。
--------------------------------------------------------------------------------------------------------------------------------------------------------------------------------------------------------------------------------------------------------------------

3、如何實現完美的曝光(Getting Perfect Exposures)

在我剛剛接觸單反時,Alick曾經告訴我,折騰出一張好照片的途徑就是左手攝影,右手PS(泛指後期)。經過我後來的實踐,我覺得前期的攝影就是把能下鍋的“料”統統下鍋,即把自然世界的景像能拍成照片的就拍成照片;而後期的PS就是把下鍋的“料”做得色、香、味俱全,能夠最大限度地體現出“料”的真味。當然,這整個過程中其實都表現了拍攝者賦予它的審美觀念,這大概就是鏡頭後的頭更重要的原因——任何一張照片就像任何一幅書法作品,作者都賦予了自然的形體以個人的審美風格,這就是藝術的價值之一。事實上,只要前期攝影拍出的東西像一條魚,後期只是將這條魚做成紅燒或清蒸的區別了。那麼,在這種左、右手或者前、後期兩道工作流程的銜接過程中,我認為,正確曝光無疑是其中的關鍵條件之一。下面介紹Ken的這篇關於如何實現完美曝光的文章。

Ken在這篇文章的開頭有一個介紹,其中字體加黑的部分與我在《攝影學習的一般方法與圖片數據庫-----購機三個月的初步經驗總結》中的觀點不謀而合。他說,攝影技法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拍攝、分析、並將新的知識應用到下一張照片當中(Photographic technique is a continuous process of shooting, analysis, and then applying that new knowledge to the next shot.)。接下來他談了下他的個人經歷,他說,雖然我從事攝影工作已經有40年了,但在開頭的15裡我一直是個白痴,因為我那時認為拍攝一張更好照片的辦法就是擁有一台更好的相機(因為他認為相機能自動測光和實現正確的曝光)。事實上,他後來認識這就像最好的汽車仍然需要一個司機將其保持在行車道一樣,拍攝者需要運用智能的校正手段來獲得完美的曝光。這裡,我認為他的意思就是相機提供的只是技術與參考層面的參數體系,而要實現真正反映拍攝現場的客觀情況或拍攝者的藝術意圖,則需要對這些參數體系進行微量的調整以達到拍攝者要求的最終效果,因為二者之間有可能有誤差。 Ken補充了一句,讓汽車自動行駛或讓相機自動拍攝是就像當年的我一樣白痴。他現在的做法很簡單:他的拍攝全是自動模式(諸如矩陣/評價測光,程序自動曝光和自動ISO),如果需要的話,僅僅調整一些曝光補償。

他的文章經常有出現膠片與數碼相機同時介紹的內容,我想這里基本上是數碼了,我就僅摘譯他關於數碼的部分。 Ken認為獲取完美曝光的過程非常簡單,只是通過觀看LCD屏即可,具體步驟他列了四步:

1、拍一張照片;
2、觀察LCD屏上的照片效果(注:我猜測Ken可能是在看直方圖);
3、如果效果不錯,接著後下一張;如果效果與預期不符的話,進行第4步;
4、調整增亮或增暗的曝光補償,直到拍出與預期相符的效果為止。
關於第4步需要調整的步驟,Ken指出,隨著拍攝者關於在什麼情況下需要調整多少曝光補償的經驗積累,會減少這種調整次數。
接著他談到自動曝光,說他除了那些不能自動曝光的大格式的膠片鏡頭外(只能使用手動曝光設置),他都使用自動曝光模式。

最後他談到了自動ISO。 Ken說,自動ISO就像自動曝光一樣,是我們今天攝影的方式(Auto ISO, like automated exposure, is the way we shoot today)。 Ken指出尼康從D70開始有這種功能,然後他舉瞭如何設置自動ISO的例子,但顯然他舉的機器太老,於是我觀察了我的D90,了解了大概過程。就是在拍攝菜單下的ISO感光度設置那裡,先選擇“ISO感光度自動控制”,然後只需要確實兩個參數,一個是最高感光度,另一個是最低快門速度。看到這裡,各位應該明白了,自動ISO的作用就是保持最低快門速度不致於拍糊,同時又保持最高ISO不致於燥點太多,然後根據你拍攝現場的光線變化而自動進行調整(比如光線變暗時自動將ISO值升高,光線變亮時則降價ISO值)。我現在已經把我的D90設置為自動ISO了——最高ISO800,最低快門速度1/80秒,前者是到目前為止我認為D90畫質比較可靠的最高ISO值,後者則我的挂機頭理論上的安全快門。
--------------------------------------------------------------------------------------------------------------------------------------------------------------------------------------------------------------------------------------------------------------------
5、如何使用直方圖? (How to use histograms)

第3節談到如何曝光的問題,這裡面其實還有一個不得不說的子概念——“直方圖”,它是判斷曝光是否正確的一個相關概念。我們拍完一張照片後在LCD屏上可以直接察看該照片的直方圖。我覺得更重要的是,直方圖在PS裡就叫“色階分佈圖”或者也叫直方圖,因而直方圖其實是事關前後期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概念。

Ken在引言的開頭就是兩句話:第一句,判斷曝光是否符合預期的方法不是觀察直方圖,而是直接觀察照片;第二句,直方圖是用來在那些通過肉眼觀察效果不好時的一個比較客觀的方法。言下之意,就是直方圖不能替代肉眼與經驗,但在光線不是很好而無法準確觀察LCD屏的照片效果時,它是有幫助的。總而言之,Ken認為直方圖只是一個嚮導,而不是上帝(Use them as guides, not Gods)。從他的這個判斷,我認為不存在什麼最好的直方圖,只存在不好的直方圖,直方圖的作用就是糾偏,糾偏的作用就是將左手攝影的流程傳到右手PS的流程。

 

  



接著Ken談了下直方圖的基礎知識。直方圖就是一個如上圖所示的曲線圖,它主要是計算在黑色與白色之間的各個亮度等級上積累了多少像素。從這個圖的標尺來看,最左邊代表黑,最右邊代表白。從上下的關係來看,上面的標尺代表像素多,下面的標尺代表像素少,看上去就是越高的像素積累得越多,越矮的像素積累得越少。然後Ken總結了一句,好的照片經常是像素在直方圖中廣泛地分佈,但也不一定總是這樣。 (A good image often, but not always, has a histogram spread all over)。

最後這一部分是本節的主體部分,就是通過使用直方圖來判斷曝光的方法。首先他談了下與相機說明書的比較,說明書上說的偏左欠曝光,偏右過曝光,其實也不一定在中間就是正確曝光,比如在煤礦裡的黑貓的直方圖只會在左邊,而雪景可能就在直方圖的右邊。但是,Ken指出,過曝對一張數碼照片來說就意味著死亡(Overexposure is death for a digital image)。因為Ken認為,過曝的照片在後期比較難以處理,而欠曝的照片要好處理得多。直方圖或者色階的用處就是判斷照片是否有溢出和褪色。如果有溢出現象,那麼就減少曝光,使直方圖的像素分佈無限靠近其最右邊的標尺但是又不挨到最右邊的標尺;如果看起來太暗,專業人士一般會在後期對過暗的細節區域填充亮光,或者用柔光布將高光區域變黯淡。

此外,Ken還談到,一點點的溢出對於一些照片是正常的,比如太陽周圍的光芒或者其他現象。這些只是藝術表現的手法,或者僅僅是一些你覺得哪種表現手法比較好的問題了。在這方面,沒有一定的規則,也沒有完全科學意味上的“正確”(There is no law, so don't worry about being scientifically correct)。事實上,我是發現好多人像有點輕微的過曝現象的,畢竟大多數的照片不是明碼標價的菜單,而是一種傳達情愫的歌曲。根據我的經驗,這種曝光的手法與處理白平衡的手法類似,在技術上的基礎上表現藝術,這就是攝影的一個特徵。

Ken這篇博客的中間部分簡單地談到了彩色(RGB)直方圖,他所強調的是:觀察單色直方圖往往是十分危險,它會誤導你的曝光判斷。關於彩色直方圖,Ken專門有篇博客討論,但是那篇貼子的第一句話就是先要看這篇博客,下一節將討論彩色直方圖。 。 。 。
--------------------------------------------------------------------------------------------------------------------------------------------------------------------------------------------------------------------------------------------------------------------
6、如何使用彩色直方圖?

 (How to use color histograms)

這篇文章上一篇《如何使用直方圖》的姊妹篇。上一篇談到了直方圖的基礎知識和使用方法,這一篇談到為什麼要觀察彩色(RGB)直方圖。

上一節Ken談到使用單色直方圖是十分危險的,而要使用彩色直方圖。為什麼他這麼說,這是因為他發現了多年來尼康一個齷齪的小伎倆(Nikons have had a dirty little secret for years)。

彩色直方圖,或叫RGB直方圖,就是將構成所有色彩的三原色——紅、綠、藍分別列出一個直方圖,那麼一共就有三個直方圖。這種直方圖在我的D90裡是直接看不到的,看到的只是所謂“總體數據”中的單色直方圖。通過說明書的指導,先必須在菜單的顯示模式中勾選“RGB”直方圖,才能在LCD屏裡看到彩色直方圖。以前是往上箭頭按一下,就能看到“總體數據”的單色直方圖,現在設置好後,往下箭頭按一下,就能看到彩色直方圖了,還包括那個單色直方圖,一共四個直方圖都能在LCD屏中看到。

當我們看到彩色直方圖時,就會明白Ken所說的“尼康齷齪的小伎倆”——單色直方圖其實就是綠色直方圖的翻版。由此,我們也容易理解為什麼Ken說“觀察單色直方圖往往是十分危險,它會誤導你的曝光判斷”。因為這種用綠色直方圖來替代總體直方圖會根本不知道紅色或藍色直方圖有沒有溢出。簡單地講,你看到的單色直方圖可能沒問題,但是那僅僅是綠色的直方圖,而可能紅色或藍色過曝了你卻渾然不知。因此,很容易理解,需要在拍照後查看三個彩色(R、G、B)直方圖,以確認是否有過曝現象。

最後一段Ken談到通過彩色直方圖觀察白平衡是否準確的方法,他甚至說用這個辦法不需要在拍攝過程中弄張灰卡,但是我是習慣在後期來調整白平衡的,拍攝過程中我只使用自動白平衡。

那麼現在可以總結一下我的理解,理解不對的地方歡迎參與討論指出。我認為,理解直方圖的思路是從前期攝影與後期PS二者之間的關鍵一步——曝光正確來理解的。如果我們從後期的角度來看,一張照片就好比一個人,儘管他可能受盡嚴刑拷打而僅僅是皮肉之苦,但是脖子沒有被割上一刀(即Ken所說的“過曝對一張數碼照片來說就意味著死亡”),那麼無所不能的PS還是能讓這張照片起死回生的(事實上,曝光正確或其他前期攝影的一切工作都是保證PS無所不能的最低要求,或者說,就是前期攝影的價值)。直方圖的出現是為了在肉眼與經驗無法準確判斷是否過曝的情況下的唯一的理性的判斷依據,而且它的使用也相當簡單,如果觀察到某一彩色直方圖有溢出現象,減少曝光使直方圖內的高光區域的像素分佈盡可能地靠近右邊的標尺但不要挨著它(Try to get the histogram as close to the right side as possible without touching it),就這麼簡單。
--------------------------------------------------------------------------------------------------------------------------------------------------------------------------------------------------------------------------------------------------------------------


Ken Rockwell攝影技法系列】7、構圖(1):什麼是構圖?

7、構圖(1):什麼是構圖? (Composition:SEX and Balance)

這篇博客第一部分的小標題叫“什麼是構圖”? Ken開頭第一句給出了他的定義:構圖就是對一個框架內的所有對象進行令人愉悅的佈置,這種令人愉悅的佈置要盡可能地形成一種強有力的能力——吸引觀賞者的注意力,並且只要有可能,讓這種注意力對框架內的對像有繼續欣賞的傾向(Composition is the pleasant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within a frame which give the most powerful ability to attract the eye, and to keep it exploring within the frame for as long as possible)。然後他引用了Edward Weston的名言“構圖是最強的觀察”。接著,Ken用他的風格直入正題:構圖的規則就是——簡單化和減法,然後平衡其他所有留在你構圖中的對象(composition is all about Simplification and EXclusion (SEX), then balancing what you've got)。這裡,我們可以看大標題中的SEX其實是由Simplification(簡單化,其實就是簡潔)和EXclusion (排除,其實就是指減法)這兩個單詞的大寫部分組成,跟sex這個詞毫無關係。

Ken說,保持你的構圖簡單化再簡單化,你的照片就會吸引力越來越強,這是第一條規則。反過來他說,一張構圖裡有大量隨意擺設的玩意的照片顯然是一張糟糕的照片,好的照片會讓人一看就像在水果攤前想把手伸過去拿進籃子的衝動,這種照片就是最簡單和平衡得最好的照片。接著他談了下第二條規則:平衡的重要性:你需要組織留在你構圖中的拍攝對象,最後能讓那些不在拍攝現場的觀賞者能對你這種平衡的結果產生一種感覺。總體而言,Ken說,拍一張好照片,它的構圖需要向我們的下意識發出最強音。這種最強音與細節或者對像沒有關係,它不是通過思考而是通過下意識來吸引照片的觀賞者。 Ken接下來的話越來越向哲學上面靠了,他說構圖就是就是提取照片中最基本、最深層的結構,並把它提升到我們下意識思維層中最基本的構成層面。那麼怎麼做到這一點呢? Ken說,我們只要確保最大的、最廣的對像被佈置適當,並且保持所有對象盡可能的簡單和直接。如果我們納入構圖中的對象越多,這張照片就會變得越脆弱,我們要做的就是減法,納入構圖中的對象越少,這張照片的吸引力就會越強。接著他談了他是如何做的,Ken說,當我構圖時,我不會關注物體和細節,我只是盡量放鬆我的眼睛和注意力,這樣我以便於我觀察拍攝對象的基本外形與形狀,然後選好角度拍攝可能導致最強吸引力的照片的形態。

我的評論:Ken的這些觀點與我的觀點極其類似了,現在我評論一下或者談下我的理解。我第一篇貼子說到攝影一半是技術,一半是藝術,構圖顯然是通過技術來表現藝術的一個典型案例了。照片的目的就是要傳達一種人性的體驗,就好比我們欣賞歌曲能讓人聽了產生共鳴,有“於我心有戚戚焉”的感同身受(這僅僅是因為我們具有共同的人性所導致的結果而已),這完全不同於讓人一看就一目了然的食譜或者菜單,那僅僅是告訴別人你的照片中有什麼東西或沒有什麼東西,照片要傳達不是這些,真正作為藝術的攝影,不是複刻現實或自然,而是充滿了人性與美感的載體,是向其他人類傳遞人性的體驗。由此,我們就很容易理解Ken說不需要通過思考去吸引觀察者,因為思考是理性的、邏輯的,而他說要通過下意識去吸引觀賞者是因為下意識是非理性的、心靈的,理性的博弈只會讓人與人產生種種區別與差異,而心靈的體驗卻讓會讓人與人感受到我們原來是一個整體,這就是藝術的強大力量,這就是宣傳需要藝術的根本原因。 Ken後面所說的“構圖就是就是提取照片中最基本、最深層的結構,並把它提升到我們下意識思維層中最基本的構成層面”也容易理解,比如我們拍故宮,無非就是拍出它的雄偉壯觀,它厚重的歷史感,這跟音樂一樣,好比聽神思者的《故宮》一樣,隨著音樂的舒展,我們能感覺到一股氣勢恢宏的皇家氣派和一種厚重的歷史腳步向我們迎面走來。區別只在於神思者用他的曲子來表達這種感受,我們是用照片來傳遞這種感覺。

 


下面Ken開始給我們用照片舉例,他很齷齪地用了一張廁所的照片來舉構圖的例子。他說,這天空不像平常我們所見的碧空萬里似的天空,廁所也不是平常見到的廁所,而是較遠的、不太清的一個外形,事實上它被前面的一排路燈所平衡了。而這排路燈也不是我們平常所見的路燈,它們通過從左下角到向右上角的延伸,使我們觀察這張照片時形成了一種衝擊力。打在中間路燈上的汽車頭燈光僅僅是一種視覺的小把戲——只為了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到照片的中部。畫片中後部的野餐桌帳篷則是在廁所屋頂、山與它這三個一系列逐漸變小的三角形外形中扮演一個延續的作用。

然後談Ken談他是在這張照片如何運用他的規則的。 SEX原則,就是盡量讓畫面簡潔,減掉邊緣上一切不相關的垃圾對象和邊邊角角。平衡原則,就是你執行完SEX原則後,讓留在你構圖範圍內的所有對象擺設得平衡些。

最後,Ken總結到:構圖就是對拍攝現象最大的對象進行寬廣的、潛意識和最基本的組織,它與細節和物體沒有關係。一張吸引力強的照片往往是最基本的外形、反差和能抓住我們眼眼球的色彩。

我的評論:關於畫面簡潔與減法原則已經有很多大師和書本提到過,但是理解與運用又是另外一回事。如果結合我前面的評論就容易理解了,我們拍一張照片,是在傳遞一種感覺、體驗或者意境,而這些東西在人性中本已自足,我們要做的技術這一部分只是讓這二者迅速對接從而找出共鳴。為什麼要簡潔呢?因為我們要傳達只是一個主體的感覺、體驗或者意境,這就是那張照片的存在價值或者拍攝的使命,從這個意義上,攝影與畫畫的是一樣的,就是只表達一個意思,這個意思往往會用這張照片或這幅畫的名字明示出來,一張照片可能有N多個名字,但是最好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完全契合這張照片的意境的名字。為什麼要減法呢?學過美術的就清楚了,如果你畫一個美女,你絕對不會在她在旁邊再畫一個Ken這樣的廁所的,而拍攝不一樣,卡察一下就完成了,所以畫畫與拍攝要倒過來,前者倒騰出來,用的是加法;後者是倒騰進來,用的是減法。減法與Ken說的平衡原則是一個道理,區別就在於:減法——減掉是與你想表達的感覺沒有用處的對象,這種對像要EXclude(排除在構圖外);平衡——就是將對表達你感覺的有益處的對象進行佈置,這種佈置就是為了烘托這個主題、去加強觀賞者對這個主題的感知而已(我覺得用“平衡”這個詞不如用“過渡”這個詞,好比音樂一樣過渡到高潮,只不過音樂是用時間來過渡,照片是用空間來過渡)。因為你拍的時候是帶著一種感覺(“仁者心動”)去拍,是想表達一種感覺的,而不在現場的人如何去體驗你這種感覺?這就是構圖的任務,不是還原現場,而是還原感覺,這種感覺既在有一部分在現場,也有一部分在人性之中,就像詩歌,往往是情景交融。

這裡有一個原來我對一個大意是靠什麼維持對攝影的興趣的回貼,可能對構圖的理解有幫助,需要補充的是,這裡可能還有文化差異,不同的文化背景會對審美觀的理解有所不同,甚至有歧視與誤解。

第一,被美所感動。六祖慧能曾在法會上說過一句經典: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當按下快門的時候,是一種美在促使你這個行為,至於這美是否具有廣泛的人性共通處,但至少是感動了拍攝者本人了。如果沒有人性中的美與生活中的美相互感應,也就不會有所感,也不就會去攝影。這種按快門的行為,其實是對人性最深處美的根基的召喚的一種回應,從外部來看,被認為是一種感動。如果沒有這種感動,風即是風,幡即是幡,干我何事?

第二,在追求一種永恆。我們在按快門的時候,無論是構圖,還是角度,或是攝影的其他一切行為,都是在追求把瞬間的感動在一個時間與一個空間裡集中表達出來,然後將其以照片的形式永恆地存在。我在不同場合說過,這就像武術一樣,把全身的能量集中在一個時間與一個空間發揮出來,或者就這就是布烈松大師所說的“決定性的瞬間”。這一切本質上在世事無常的人間社會裡追求一種有常的永恆,它反映人性的脆弱及對這種脆弱的本能反應。

第三,準宗教化的意義。叔本華說過,藝術能暫時化解意志的作用,或者能忘卻意志的存在。而他所謂的意志,有點類似佛家的“執著即煩惱”,凡是意志追求的東西,必然會帶來個人自身的不斷折騰,無論這種折騰是否具有意義。而作為藝術的攝影,它主要是給無意義人生以某種慰藉和寄託的超脫境界。就像蔣慶所說的,這種藝術境界雖然不能從究極的意義上來解決生命的最終依止問題,但能以寧靜純美的追求來化解現實生活中的靈性焦慮,來緩解生命無意義的存在痛苦。

--------------------------------------------------------------------------------------------------------------------------------------------------------------------------------------------------------------------------------------------------------------------
【Ken Rockwell攝影技法系列】8、構圖(2):清晰度與你的女朋友
8、構圖(2):清晰度與你的女朋友(Definitions and your Girlfriend)

上一節Ken談到什麼是構圖,這一節他用了一個形像生動的比喻深入淺出地談了構圖的意義,與我上一節評論的理解完全一樣,但是要生活化得多,因為他小孩生了一大堆了,而我還是個光棍,不可能有他這種理解。

Ken說,取景就是通過確定你的照片的四個邊緣來形成你的構圖,它主要取決於你相機拍攝的角度和你所使用鏡頭的焦距。視角主要取決於你相機的擺放位置,它主要由你所站立的位置和你手持相機的高度來決定的,而且它不會因為你進行了變焦而有所改變。事實上,視角只會因你圍繞拍攝對象進行了走動或者升高(降低)了相機的高度而發生改變。那些使用三角架進行拍攝的人經常拍攝不到好的視角,是因為他們拍的每張照片都在同一高度,這種高度往往不是最佳的高度。

然後Ken開始了他的比喻,他說,構圖就像是你的女朋友到你家裡來幫你整理你丟得到處都是的雜誌、相機、組裝了一半的摩托車、鞋子、書、臭襪子還有運動裝備。其實你我都清楚這種東西亂扔的習慣挺好的,但對女人或其他到你家裡來看到的人來說卻毫無意義,因為他們不懂這樣亂扔有什麼好處。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你或我都十分清楚:這些貌似亂扔的各種東西到底在哪裡及為什麼它們會在那裡,但換了別人都不清楚這些事了。女人為什麼要整理這些東西,就是因為她們也需要找我們那種感覺——知道所有的東西放在哪裡並且為什麼放在那裡——這樣她們就會找到像我們一樣“井井有條”的感覺了。 Ken說,這就是構圖,大多數男人都痛恨幹這個,我也是——但是不干這個,我們的照片將不會被除你我之外的人理解為“井井有條”——而是到處亂扔東西的髒屋子。這就是構圖的意義,如果我們整理好這些東西,只有我們才看得懂,別人會不理解。

一張照片需要讓任何看到它的人馬上找到感覺,讓人明白你想表達什麼。沒有人願意還要花功夫去猜測你的照片到底想表達什麼意思,就像沒人願意猜測為什麼你隨意地扔了三堆臟襯衣——沒人願意關注你的髒襯衣堆,就像如果你不有意識整理好你的照片也沒人願意去關注它一樣。

大多數攝影愛好者在擔心每個技術細節和器材方向在的各種問題,但是他們從來不為如果組織他們拍攝的東西如何出現在一張照片上而花點功夫。相機目錄就像傢俱目錄一樣,誘使你去買那台相機(或那套傢俱),然後剩下的一切它都會“自動完成”了。

大多數人喜歡站在最安逸的位置上進行拍攝,然後變下焦,看下左右,差不多就是這個樣子。因為我們覺得拍攝完畢後,還有Photoshop或Lightroom這樣的軟件可以慢慢地、細細地進行後期調整,或者,索性就完全放棄,只搞一個HDR——這就像對待我們臥室的態度,我們知道可以晚一點也是能收拾清楚的。

下一節接著講構圖的最後一小節.....

--------------------------------------------------------------------------------------------------------------------------------------------------------------------------------------------------------------------------------------------------------------------



Ken Rockwell攝影技法系列】9、構圖(3):構圖是攝影中第一重要的

9、構圖(3):構圖是攝影中第一重要的(NO!!!!!!!)

這是Ken關於構圖這一節的第三小節,也是最後一節(原文還有一節全是關於廁所的構圖示例,不打算譯出來了),這一節Ken強調了構圖的重要性,並把他放在攝影的第一位置,其他諸如曝光、銳度甚至所有技術都不是重要的了,因為他把構圖完全等同於攝影與藝術的唯一臍帶了,按他的理解,構圖並不是攝影內部的事,功夫還是在繪畫藝術那裡。這也是我對構圖的理解,我一直認為構圖不是什麼技術問題,而是一種藝術上的感覺,比如他說構圖的平衡,說白了就是感覺畫面比較和諧,至於如何產生這種和諧的感覺,不是攝影技術本身能告訴攝影者的(毫無疑問,攝影技術只是一種表現的方式,而不是表現的內容),它本質上是攝影者本身的審美觀,是通過構圖這個動作將現實與自然世界內化為自我審美的過程,好比“胸有成竹”這個成語,胸中有丘壑,揮灑方自如,如果胸中無丘壑,那揮灑什麼呢?那隻有模仿藝術的技術了。作為技術的攝影只是一個工具或媒介,如果沒有藝術的內容,這個工具與媒介也就不能起什麼作用了。所以,“構圖”只是攝影技術中所涉及一個過程,它真正的功夫根本不在攝影之內,只是因為有這個過程而與攝影技術相聯繫起來了,才產生了這麼一個術語,它只是攝影作為新的藝術形式對古老繪畫藝術的移花接木以及在本身技術發展基礎上對此的新發展,我覺得應作如是觀。以下為Ken的原文摘譯:

Ken說,你可以在下週整理你的屋子,但是在快門關上後,你不可能再整理你的構圖了。 Photoshop能把這些照片變亮,或者變暗,或者把你構圖中的邊邊角角上的垃圾給剪裁了,但是要在構圖已經形成的框架裡移動對象將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你能移動它他們除非你從中抽取出來再移到另外一個圖層上去,但你永遠不可能移動陰影和光源,除非你從頭開始一個像素一個像素去修改。

猜猜為什麼會是這樣子?我曾經在好萊塢天天做這種對每張圖像做後期調整的工作,最後發現唯一能改變光源的方法就是重新拍攝,或者用電腦生成CG再改變光源的參數。唯一能確保構圖“很強”的方法是通過取景器,在按下快門以前就安排好一切。移動你的位置去改變視角,這樣各部分對象會在你的構圖中移動,你可以保持框架不變,通過移動或變焦來改變構圖內各對象的大小。當你這麼做的時候,近處的對象會大,遠處的對象就會變小。這就是使用變焦鏡頭的理由:你可以通過對物體的相對大小的精確的控制來實現對構圖的完美平衡。

正確的關係和佈置包括構圖中的一切對象,Henri Cartier-Bresson曾經說過“一毫米的差距就會與眾不同”。構圖就像佈置你的屋子,比如女人一般在這方面有些訣竅,而我們男人通常從實用的角度去做這件事。有些人天生就能把一切安排妥當的能力,但大多數人似乎不有這種能力。我知道我也是“大多數人”,在我結婚前,我的屋子就像垃圾堆,現在我作為攝影師,我不得不非常努力地工作,這主要需要精心地構圖,與運氣或者器材,完全沒有關係。

攝影構圖的工作非常類似室內裝修:每一個地方的東西都在一個它們應該在的地方——室內裝修設計師佈置你的屋子,你只是在取景器佈置你拍攝的各種對象。做到這一步需要實踐或者仔細的需要么?是的!有些人天生有些決竅,但是大多數人根本沒有這種能力。相對與畫畫來說,他們更辛苦,因為畫家要在大腦中憑空構圖,而攝影者做起這件事來要容易得多了:我們只要走動一下換下角度,就有可能在取景器中找到看上去不錯的構圖了。
我非常討厭一些陌生人發給我一些蹩腳的、根本沒有經過仔細構圖的照片,然後問我“這些照片不錯吧?”事實上,他們在按下快門前根本沒有用心地去構圖。沒有人關心這些照片是否夠銳,或者曝光是否正確,真正重要的是:你在拍攝這些照片的時候,你為構圖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是什麼使一張照片變得與眾不同,或者說,是什麼使一張照片變得如此美麗?是一個搞笑的姿勢麼?還是一支嘴裡含著500美元的貓?還是展示一張我從未見過的獨特的風景?你需要捫心自問一下先:你的照片有什麼值得別人花時間來看的地方?如果什麼都沒有,它就是垃圾。現在的數碼相機都有一個刪除鍵,用這個鍵吧!垃圾照片只會浪費別人的時間。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你不知道你為什麼拍了這張照片。就像Galen Rowell說的,粗心的攝影者常常滿足於“OK”,這類人通常憑運氣拍攝,而能夠一貫地出好作品的人都是需要花心思的。在哪些方面花心思呢?你可以去藝術類的學校——這也是為什麼世界上最好的攝影師們大都有一個藝術學位,比如Cartier-Bresson,Jay Maisel,Ansel Adams,名字太多太多了。能改善你照片的最好課堂就在你們當地成人教育大學或者社區大學,那裡有關於素描、繪畫或者創作方面的課程。通常那裡的課程是免費的,或者便宜到只要80美元。

總而言之,構圖是關於平衡的一切:諸如明暗、冷暖、大小、節奏、圖案、直線、曲線、間距、空間、質地以及其他很多方面。構圖也有一種吸引觀賞者註意力和引導他們在圖片移動的作用。我們的眼球一般會被吸引到高光或者反差最強烈的圖片區域,然後注意力從那裡展開到整張圖片,因此不要讓眼睛感覺到一些將注意力引導到圖片以外的線條,如果有這種線條的話,你只需將構圖的邊界黯淡掉就行了。我們美國人的閱讀習慣是從左到右,但是其他有些文化的習慣是從右到左,所以你還必須保持他們的視線在整張圖片中欣賞。把你想表現的主體變亮,同時把邊緣變暗是一種有益的辦法。

在你拍攝時候,全神貫注地構圖吧!忘掉所有的技術吧!當我拍攝時,我根本不會去想什麼是技術,我只在做這個網站時候會想到技術。當我在攝影時,只關注對像是如何在我的取景器裡排列與平衡,甚至我有時根本不用力去瞄取景器——只是為了僅僅看清那些關鍵的、基礎的拍攝對象,以便不被那些分神的細節所干擾。好的構圖只會產生於那些隱藏於照片下的下意識的基礎元素:那些明暗、色彩的最強基調,就像我們在看這些照片的縮略圖時所能觀察到的那些東西。銳度對於形成一個好的構圖幾乎毫無貢獻,所以對他一張照片的價值貢獻不多。恰恰相反,銳度常常會將我們的注意力引開而不去關注那些形成好照片的最基本的因素。我再強調一次:每張照片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那些在縮略圖下我們能看到東西。如果你的照片在縮略圖下不如在全圖下好看,那它就不是一張“強片”。

聚焦於你構圖中的最基本的元素,而不是主體或者技術。構圖就是照片的一切,而基本的色彩和形狀則是它的關鍵所在,事實上的主體只是排在第二位或第三位的。

--------------------------------------------------------------------------------------------------------------------------------------------------------------------------------------------------------------------------------------------------------------------


【Ken Rockwell攝影技法系列】12、如何設置白平衡(2):基本應用

12、如何設置白平衡(2):基本應用(How to Set White Balance)

這一節Ken談到了白平衡模式的內容與選擇,也談到一些技巧。原來我說過拍照是左手攝影,右手PS,但有些人是以直出為榮,以PS為恥的,還有一些人則可能在將廢片起死回生的過程中找到樂趣,我想這只是偏好與習慣不同。我列在這裡給那些喜歡前期攝影進行白平衡設置的朋友看下Ken的觀點,以備參考。以下為Ken的譯文:

自動白平衡模式是相機是拍攝每張照片的最佳的可能選擇,我只要有可能就使用自動白平衡模式,這種模式在我的尼康D70和佳能A70上非常好用,但在尼康D1H上卻表現欠佳。

1、自動白平衡:這種模式無論是在用外閃或室內外的拍攝情況下都會比較精準。通常在這些情況下拍攝的照片會有一些陰影下的偏藍,或者晚上在室內會顯得比較暖。大部分相機的閃光會自動轉到閃光白平衡狀態。

2、鎢絲燈模式(特徵是有電燈泡或在室內):除了晚上在室內外,這種模式一般會顯得非常非常的藍。甚至在室內,許多人會選擇偏暖的自動模式。技巧:在日光下拍攝時,設置-1或-2的曝光補償可以模擬出晚上的效果。

3、日光模式(特徵是有太陽): 正常帶點藍色的模式。我通常用這種模式在直射陽光下拍攝測試卡。

4、多雲模式(特徵是多雲天氣): 我比較喜歡這種模式。它比日光白平衡模式會稍稍暖一點,對於在多數在直射太陽光下的室外拍攝是最佳的選擇。為什麼不是日光模式而是多雲模式呢?這是因為你的相機的說明是工程師們寫的——他們最喜歡COPY色彩測試卡,而不是攝影。另外,我個人喜歡暖一點的調子。

5、閃光燈模式(特徵就是有閃光燈): 幾乎與多雲模式一模一樣,但是有時會因為相機的不同會顯得紅一點。

6、陰影模式(特徵就是一座房屋投下的陰影): 橙色很濃,這是在陰影下拍攝的最佳選擇,因為陰影太藍了。這種模式也適合在雲彩的下方拍攝。技巧:我經常使用這種模式,如果我想讓拍攝對像變得暖色和有魅力點,甚至在直射太陽光下也可以選擇這種模式——你可以試下這種效果,或許就會喜歡這麼乾了。陰影模式是一個職業秘密——它能拍到偉大的照片!

7、熒光燈模式(特徵是有長方形的熒光燈管):在你的照片看起來太綠,或者,在熒光燈、汞燈、HMI,金屬鹵化燈及一些你在大街上可能發現的燈光的情況下使用這種模式。這種模式會使東西拍出來略帶點紫色。你如果用這種模式得不到你想要的色彩,就轉到自動模式吧!

8、微調模式(+3~-3):以上各種白平衡的基本模式使你接近但可能沒有完全精準到你想到的色彩,而這種微調模式將能夠獲得你想到的效果。 +代表變冷,-代表變暖.

9、手動、定製或者預設模式(有時僅是一點或者兩個三角形為特徵): 這種模式將能夠讓你指定哪些是中性的,但是你要仔細看你的說明書先。

我的評論:我通常是在後期來設置白平衡,前期拍攝只選擇自動白平衡。後期在Adobe Camera Raw裡非常容易調整白平衡(你可以選擇Raw/Nef格式或JPG格式都沒有問題),包括上面的的這些白平衡模式,只要隨便選擇就能達到各種模式的效果——我的選擇主要是看Scott那本書的影響。如果你想達到精準的白平衡,即那種技術上的、一般意義上的白平衡,可以選擇在前期攝影過程使用一張灰卡,這也是Scott介紹的一種專業人士的技巧,他的書後面就有一張灰卡,撕下來就可以用。我是覺得每次用灰卡先要拍一張有點像外國進局子時拿著牌子拍照,並且光線環境變化後又需要重新拍一張,不太方便,而且他那張灰卡太大,塞不進我的NG2345的包包,而後期只需要選幾項就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093832899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